但是,近年来很多高校都在发展,越来越多的二本大学都获得了博士点,很多普通大学都可以招博士了,而且很多高校的博导越来越年轻化,有的高校副教授都可以招博士,还涌现出很多30岁的博导,所以博士生导师越来越多,博士自然招生的也越来越多。
总结总的来说,目前博士的数量也是越来越多。因为全国各个高校的博士点每年都在增多,而且很多高校每年都在大规模的招聘教师,高校教师的数量也在增多,博导的数量也在增多,很多高校放开了博导的限制,副教授都可以带博士,所以博士数量变多也非常正常。
但是,虽然博士一直在扩招,但是扩招的比例还是没有本科和硕士多。因此,博士的含金量还是比较高的,如果有机会还是尽量选择读博士,博士学历在就业市场上还是有着比较大的优势。
前几天,看到一个提问:“我放弃了去深圳当老师,是不是傻?”
题主说自己应届毕业,放弃了在深圳当中学老师的offer的高薪,想去小地方的事业单位工作,但又觉得不甘心。
先说说人们是如何快速做出正确的决定的:
对于做哪份工作、选择什么职业这种高风险、影响深远的决策,首先要确定目标,想想什么是你最看重的,并制定基本原则;然后收集信息,分析利弊,这样你才能确信自己的选择是明智的;最后凭直觉选出一个偏好的选项,直接和其他选项依次对比,根据基本原则从两者中选更好的。对于这样的情况,大多数答主都觉得很可惜。因为想在深圳当上编制老师,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去年,深圳龙华30万年薪招中小学老师的秋招一经发出,就吸引海内外超3.5万名应届毕业生报考。
最后入围体检的491名毕业生,全是大牛:A类双一流院校314人、部属师范62人、世界排名前100高校61人,占比89%。其中博士23人,来自北京大学6人、清华大学5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比近。
高学历、高能力、高专业度,深圳在编教师还有高收入,收入水平在全国算是数一数二。要是在二三线城市当教师,工资只有两三千,想致富是没可能了。
深圳在编的老师年薪平均20~30W(因资历、职称、中小学而有别),公积金/社保按全额标准足额缴纳,单每月的公积金就有好几千,公租房还可以优先轮候,还有每年3个月的带薪假期……还有各种补贴,也不用担心经济形式不好时被裁员。
也有人说,放弃在深圳做教师的选择不傻,傻在做出选择后又不甘心、对自己没有清晰的认知。
可刚刚毕业时,谁没有迷茫过。清华毕业的“网红教师”李永乐,是大学附属中学的一名物理教师,因为在网络上做教学和科普视频而走红。他刚刚毕业时,也很迷茫,不知要从事什么行业。
网红教师李永乐
他去外企面试面试,跟面试官说对工作的要求是“不加班”,说自己的理财是买股票,且是瞎选的……最后当然无疾而终。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路过了大学附属中学,突然觉得自己可以去做一名老师。
有了这个想法,他分析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学习好,能胜任教学工作;对问题有自己的见解且愿意分享;有良好的表达能力;自己不善于与人打交道。剖析自己内心的喜好:
喜欢学校的环境;喜欢和同学们一起玩耍;喜欢认真负责的老师,比较理想主义;不喜欢在职场中欺上媚下、见风使舵。他决定当一名优秀的中学老师,经过几轮面试,得到了四中、景山学校、人大附中的offer。尽管做一名中学老师辛苦,工资也不高。但他觉得年轻人不应该把钱看得太重要,而应该注重学习,依托平台,快速成长。
人们之所以觉得可惜,多是从高薪的角度去看的。但当面临艰难的选择,做了很多利弊分析,最后发现:科学、量化的思维并不能解决价值观类的问题。
就算列出了利弊,还是无用,根本就没有最优选项,只能选安全选项。
怕辛苦,怕失去高薪,怕不甘心,怕后悔……我们在害怕未知,可这是一种自然反应,不是因为蠢。
年薪28万的深圳教师,每年都能评上优秀,却想去互联网公司工作,人们说她这是闲得胡思乱想。
在华为奋斗多年的程序员,放弃高薪,跑去深圳当中学老师。因看中老师这个职业有钱有闲有生活,社会地位高、受人尊重,人们却说他傻,这是在大材小用。
你看,不论你做什么样的选择,人们都会有不同的意见。
人们在做选择时,总会为自己创造理由,主要取决于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正是你“创造的理由”,才真正塑造了“你”。
文章来源:《财富生活》 网址: http://www.cfshzz.cn/zonghexinwen/2022/1212/2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