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性别与阶级不平等的共因 ——《卖花女》和《

来源:财富生活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9-0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性别上的不平等是为时久远的命题,阶级不平等也不例外,在西方二十世纪初的劳资关系中,劳动者是卑劣的和兽性的,而资本家却是文雅的和有人性的。当下,世界主义已成为主流趋

性别上的不平等是为时久远的命题,阶级不平等也不例外,在西方二十世纪初的劳资关系中,劳动者是卑劣的和兽性的,而资本家却是文雅的和有人性的。当下,世界主义已成为主流趋势,当务之急是要破除不平等意识,推动人类和平共处。在二元对立的世界中,是什么使得一方成为他者,值得一探究竟。只有找到了成为他者的原因所在,才能进一步解决性别与阶级不平等的难题。

《卖花女》讲述了卖花女伊莱札在机缘巧合下来到语言学家希金斯教授家中,学习其梦寐以求的标准英语发音以便摆脱她街头卖花女身份的故事。《马丁·伊甸》则讲述了主人公马丁·伊甸被上层社会的文明、礼貌与高雅深深吸引,并为亚瑟的姐姐露丝所倾倒,从此拼命学习并成功跻身上流社会的故事。两部作品,前者是戏剧,后者是小说;前者以女主人公为焦点,而后者聚焦于男性主角;前者是喜剧,后者是悲剧;前者充满了浪漫气息,类似灰姑娘的故事,而后者却是痛定思痛的现实主义作品。除了形式与内容上有所不同,这两个文本还隶属于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度。《卖花女》是爱尔兰剧作家、文学评论家萧伯纳的力作,而《马丁·伊甸》则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带有自传体性质的作品。可正是这样两个看似天差地别的作品,却在揭示造成性别和阶级不平等的原因方面有着引人深思的共鸣之处。主人公伊莱札和马丁·伊甸都对接受教育和找到一份理想工作怀着强烈向往,两人一致地把获取知识作为翻身的途径,希望凭借自身努力学习而拥有一份较好的工作,过上体面地生活。

本文拟从性别和阶级不平等入手,从两个文本的相似之处,检视《卖花女》和《马丁·伊甸》中主人公改变自身地位的方式——获取知识,以及他们奋斗的最终目的——寻找一份更为理想的工作。从而探讨教育与知识的剥夺、工作与财富的受限对女性和工人阶级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之下被迫成为他者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一、教育与知识

主人公伊莱札和马丁·伊甸虽都出生贫寒,但却怀着强烈的改变自身地位的愿望。伊莱札在得到希金斯捐的一大把钱后,便毫不犹豫地跳上了一辆出租车,体验了一把被车子送回家的美妙感觉。相比之下,马丁·伊甸的愿望不仅丝毫不逊色于伊莱札,甚至更为强烈。他去露丝家做客之前就已经对上层阶级有了强烈向往,认为那是文明与知识的天堂,而露丝不仅成了马丁所向往的上流社会的美好化身,更成了他向上攀爬的强烈动力。马丁对露丝不仅是一见钟情,更是爱得刻骨铭心,因为“他感到欲望催逼他前进,要他跻身于她的生活圈子”[1]。然而,要想实现愿望,必定要借助合适的方式,无论是伊莱札还是马丁,都把获取知识作为实现这一愿望的重要方式。

首先,伊莱札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并且愿意为此不惜一切代价。伊莱札在告诉希金斯教授和皮克林教授她想成为花店店员后,紧接着说:“但除非我能讲话文雅一点,不然他们不要我。他说他可以教我。好吧,我人在这儿了,是打算付他钱的——可不是求他行好事——但他弄得好像我还不配似的”[2]。伊莱札因为清楚地知道知识的重要性,所以表示愿意提供给希金斯教授一先令每小时。希金斯根据伊莱札收入的百分比换算了一下,发现一先令对于伊莱札而言,相当于一个百万富翁每小时愿意提供给他六十英镑:“她一节课给我她一天五分之二的收入。要是是一个百万富翁一天中五分之二的收入,那大概会有六十英镑的样子。太可观了。天呐。实在是太可观了!这是开给我最大的一笔价”[2]100。除了视金钱如粪土,愿掷千金换功名之外,伊莱札还作出了意识形态上的、亦即观念上的“牺牲”。伊莱札深受当时意识形态的影响,对女性贞操万分看重。她过的日子独立自主,十分自尊自爱。在第二幕中,当她来到希金斯家中时,希金斯因厌恶她穿得邋遢,叫珀斯太太“把她所有的衣服都脱了烧光。叫怀特利或其他什么人送几套新的过来。先用牛皮纸把她包着直到东西送到了”[2]101。伊莱札对此惊恐万分,抗议道:“你真不是个绅士,真不是,说出这样一番话来。我可是个好姑娘,我是的。我也知道你们这群人是怎么样的,我知道”[2]101。伊莱札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可她还是选择半推半就留了下来。她对知识改变命运的渴望已经超越了一切。

其次,马丁·伊甸也是一个为获取知识而疯狂到不顾一切的人。他本是个水手,从海上回来,在见着露丝之后,就把露丝当做是他所梦寐以求的东西的化身,他以她为借口,激励自己每日刻苦读书。他一天睡觉五个小时,学习十九个小时。他梦想着成为一名知名作家,不仅学识广博,万众瞩目,还腰缠万贯,然后就可以和露丝平起平坐,最后娶她为妻。但他口口声声说他爱着露丝,却为了读书和写作,发展到了不肯去工作的地步,最后债台高筑,把自己最好的见客礼服都当掉了,由此连露丝的面也不能见了:“他回信时坦率地告诉露丝他之所以无法去看她是因为他最好的衣服已送进了当铺”[1]162。有时候,马丁甚至会为了读书,忘掉要去见露丝:“第二天早上尽管恢复了写作,那书却仍在引诱着他,他受不了引诱又整整读了一下午。他忘掉了一切,连那天下午是露丝安排给他的时间都忘掉了”[1]78。马丁·伊甸以为自己当作家的最终目的是娶露丝。但事实上,他却为了读书放弃工作,甚至为了给自己的思想辩护,顶撞了露丝的父亲莫尔斯先生。后来又痛骂了莫尔斯先生的客人布朗特法官一顿,并且还向露丝断言:“我不会再到你们家饭桌上来惹麻烦了,亲爱的。他们不喜欢我,我也不该去惹他们厌恶。而且他们也同样叫我生厌。呸!这些人真恶心!”[1]238由此种种,怎能不叫人怀疑马丁心中所爱,到底是露丝还是知识。

文章来源:《财富生活》 网址: http://www.cfshzz.cn/qikandaodu/2020/0901/661.html

上一篇:幸福的样子
下一篇:周其仁:重启经济要打“来来往往”的大算盘

财富生活投稿 | 财富生活编辑部| 财富生活版面费 | 财富生活论文发表 | 财富生活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财富生活》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